当前所在位置:主页 > 产品中心 > 产品分类四 >

人民日报:中国空间站彰显创新精神

 
 
人民日报:中国空间站彰显创新精神  
 

迈向空间站时代的大门,记录着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进步,也说明中国走出了一条促进航天科技发展的成功之路

经过7天的海上航行,专为空间站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于不久前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,按计划在4月中下旬把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送入太空,为后续的载人飞行进行技术试验。这将是长征五号B大火箭的首飞,同时也意味着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从此拉开序幕。

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,锲而不舍地追逐梦想,中国载人航天已推开空间站时代的大门。从1999年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往返太空、2003年中国人第一次飞出地球,到2008年首次太空出舱、2016年33天太空驻留……一个个仿佛仍在昨日的经典瞬间让人难忘,也串起中国人钟情飞天、圆梦飞天的壮美轨迹。如今,空间站梦想近在咫尺,这既是对长久执着的一个回报和勉励,也将激发我们对更广阔世界的想象、对更辽远深空的探索。

迈向空间站时代的大门,记录着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进步,也说明中国走出了一条促进航天科技发展的成功之路。在追逐航天梦想的路上,中国还是追赶者,载人航天“三步走”的规划立足自身条件,不超前、不浮躁,照顾国情,考量当时科技实力,也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所前瞻。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“三步走”发展战略的第三步,每个阶段水到渠成,写满了一个个梦想与智慧、追求与勇气交织的故事;每一步扎扎实实,背后是不甘人后的进取精神。这既让人感叹远见者的眼光,也感佩创新者的精神。

如同首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在载人航天工程启动20周年时所描述的,空间站的建成和运营将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。强烈的创新意识则在规划的蓝图上涂抹出让人叹服的技术突破,积攒出跨越发展的底气和经济高效的产出。一个典型的创新案例是,在空间站建造必需技术——交会对接技术试验中,我国科研人员创造性地研制了天宫一号作为交会对接目标,减少了飞船的发射次数以降低成本,同时提前实现了空间实验室的部分试验目标。

从创新的角度来看,空间站的建设不仅彰显了探索未知的情怀,更重要的是占据未来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科技制高点。中国载人航天近30年的发展历程,不仅有空间站和航天技术自身的飞跃,还带动众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进步和突破,带来了航天成果造福社会和普通人的无数美好场景。正因如此,建成和运营的中国空间站,重心将向挖掘科学价值倾斜。它将成为一个国家太空实验室,在如此独特环境下的太空科学技术实验平台上,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将有机会用珍贵的太空资源致力于科学发现,运用中国的空间站造福人类。

航天任务风险高、难度高,未来要在不到3年时间内连续实施10余次航天飞行任务,来完成建造并运营近地载人空间站并不容易。要实现技术跨越发展、科学应用效益不断提升,空间站阶段任务仍面临不少挑战。对无止境的宇宙探索来说,建成空间站也只是未来征程中的一个起点。和梦想同行的我们,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气,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,来探寻更多的奥秘,收获更美好的未来。

 

特别声明: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“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;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,请与我们接洽。